新闻中心

29
2023-12
为了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团队凝聚力,共同庆祝即将到来的元旦佳节,12月28日下午,研究院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元旦迎新联欢会。活动由副院长吴超主持。活动伊始,吴超老师连线了窦世学院士和刘化鹍院士,并诚挚邀请两位院士共同参与本次活动。在院士致辞中,窦院士首先肯定了研究院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全体师生的辛勤付出和团结协作。同时,他也提醒大家,与一流学校相比,我们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继续努力。窦院士的致辞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窦院士致辞窦院士和刘院士线上参与活动联欢会的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展现出师生们的才艺和创意。其中,歌曲演唱《Always online》、《谁》和洞箫表演《梅花三弄》等节目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高芳老师为庆祝12月生日的师生们精心准备了有趣的彩蛋表演,而最后由十位老师联袂献上的《情歌王》大合唱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了温馨的高潮。学生表演教师表演在联欢会的特别环节——切蛋糕中,大家共同庆祝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并向12月出生的师生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在分享蛋糕和品尝茶歇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度过了一段温馨而甜蜜的时光,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28
2023-12
12月27日下午,学校在小礼堂隆重举行了“致敬上理人”2024年迎新答谢会。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与全校师生和全球校友共同迎接新的一年。我院副院长窦玉海、副院长吴超、副院长王云晓以及柔性引进专家鲍桥梁教授应邀出席了此次盛会。他们收到了学校颁发的年度感谢信以及特别设计制作的年度纪念版卡片和手袋,以表彰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对学校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迎新答谢会上,四位教师代表纷纷表示,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现场热情而真诚的氛围。他们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带领研究院全体师生攻克“卡脖子”技术,为服务国家双碳政策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他们也将为推动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地方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迎新答谢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全校师生和校友们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上海理工大学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校党委书记王凌宇、校长丁晓东与我院四位教师代表逐一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22
2023-12
12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冯世伦博士应邀来到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针对于病原体(细菌、病毒)的生物微流控芯片和即时现场检测(POCT)设备的研究”的精彩报告。 冯世伦研究员首先强调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发展目标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开发适应性好、针对性强的病原体即时定点高通量识别关键技术和设备,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冯世伦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病原体即时现场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他们成功攻关了“片上高分辨率液滴采样”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在生物样品现场进行便携式、高时间分辨率的收集。其次,面对病原体样本处理过程中人工操作且步骤繁杂导致的富集率低的问题,他们创新性地开发了 “自动化片上核酸处理”技术。这项技术实现了病毒核酸在芯片上的全封闭处理,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富集效率。这些研究成果对环境、医疗、食品中的病原体POCT检测进行了前沿和开
11
2023-12
经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选拔并推荐,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苑丁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唯一入选者获第九届(2023-2025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由中国科协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发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精神而设立的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该项目大力扶持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成长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本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全国共遴选752人,其中科协资助名额302人,苑丁老师为科协资助名额。苑丁老师主要从事超薄二维材料(厚度5 nm)的可控合成、缺陷调控及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应用的研究。其采用自组装、软模板、拓扑化学转变等方法合成了多种超薄二维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族化合物,应用多种电子结构调控策略(空位制备、元素掺杂、构筑异质界面等),有效优化活性位点与反应中间体的结合能,大幅降低催化反应过电位,显著提升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苑丁老师在材料、化学、能源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
08
2023-12
12月8日上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教授、复合材料顶级期刊Composites Part B主编王浩教授应邀来研究院作专题讲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50年——未来展望及挑战。我院柔性引进专家邹进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此次讲座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应用前景以及期刊投稿建议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谈及中国碳纤维技术的发展状况时,王浩教授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碳纤维技术虽存在不少挑战,如产业链不完整,但仍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应用。随后,王教授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他指出,随着时代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汽车、轨道交通、地铁、基础建设等众多领域。然而,非航空领域对价格的要求较为苛刻,因此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和提高其性价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王浩教授提出了四点启示:第一,通过研发超大丝束碳纤维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增强与热塑性的界面粘合;第三,探索快速成型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第四,关注碳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王浩教授向在座听众介绍了Composites Part B期刊。作为复合材料领域的顶级
07
2023-12
12月7日上午,学院邀请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徐璟玮与中外合作办学主管外事专员潘涛在先进制造大楼10楼1008会议室为全院教师作“科技部高端外专项目申请政策解读”的专题讲座。潘涛在国际交流处主要负责外专项目、外教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会议。在讲座中,他详细介绍了上海市科委的高端外专项目、外国青年人才项目和上海市外国专家项目经费资助标准,国家科技部的高端外专项目、“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外国青年人才项目和经费资助标准。他同时还展示了申报外专项目的流程、申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这次讲座,学院教师们对申报外专项目的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来的申报也更有信心和方向。许多教师表示,这次讲座为他们解答了关于高端外专项目申报的疑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08
2023-11
为进一步展示我国能源材料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推进专家学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11月4日,第一届能源材料科学沪江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材料与化学学院承办。副校长张华和大会主席窦世学在开幕式分别致辞,国内外能源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杨其国教授主持开幕式。本次研讨会由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窦世学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刘化鹍教授担任主席,上海理工大学吴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研讨会以绿色能源材料赋能“双碳”战略为主题,就当前新能源材料领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张华致辞来自4个国家的5位院士作了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张久俊教授以“氢能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挑战”为题作报告,介绍了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强调了所存在的耐久性等产业化应用挑战。张久俊院士作报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阿德莱德大学化学工程与先进材料学院首席科学家乔世璋
06
2023-11
11月6日上午,应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杨永春副教授邀请,窦世学院士参加第六届澳大利亚文化周暨Glen Phillips艺术展开幕式并发表致辞。窦院士曾在澳大利亚生活并工作了三十多年,对澳大利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经验。他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和对澳大利亚文化的独特见解。窦院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他提到,澳大利亚人民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以及他们热情友好的人民性格。窦院士认为,这些特点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窦院士还对文化周表示了感谢和赞赏。他表示,这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澳大利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性,为中澳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搭建了重要的桥梁。最后,窦院士对中澳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他希望中澳两国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频繁和深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28
2023-10
“我们一直在思考,国家和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如何在这段宝贵的人生时光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实在加盟上海理工大学之初,我们便树立并一直坚持的目标是将上理工的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等关键学科,在五年时间内挺进世界前100,上理工综合排名进入世界前200。构建完全零碳的、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十分艰难并极富挑战性,但我们有决心一定要实现,也有信心一定能够实现。” 在上海理工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7周年之际,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收到了一封来自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能研院”)窦世学院士和刘化鹍院士的来信,这对院士夫妇在信中娓娓道出了在耄耋之年毅然回国再创业以及此次捐赠助学的谆谆初心。他们从自己工资收入中拿出100万元,捐赠给学校成立“鹍学英才奖励基金”,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励年轻一代学子自强自立、拼搏奋斗,创造世界一流成果,创建世界一流人才高地及一流国际合作中心,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学成立117周年校庆日,学校举办听“理”说——校友工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各校友代表为学校近
26
2023-10
10月26日上午,应柏中朝教授邀请,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杨剑教授莅临我院,在会议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能化学”的精彩讲座。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的新型储能技术,正日益获得广泛关注,被视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储能技术。而负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杨剑教授的讲座主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讲座中,杨剑教授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背景,他指出,当前我国钠离子电池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储量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他强调,对比硬碳负极材料,合金机制的负极材料在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其优势更是尤为明显。随后,杨剑教授详细介绍了他的团队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他们围绕着合金机制负极材料的基本科学问题——电极材料多尺度时空稳定性,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揭示并利用了电极学-力学构效关系,成功地减小了结构应力并提高了结构稳定性。杨教授以阐明并利用电极学-力学构效关系为核心思
地址:上海市军工路580号 电话:021-55270103 邮编:200093
Copyright ©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